不仁不义的成语故事


不仁不义

拼音bù rén bù yì

基本解释仁:仁爱;义:道义。不讲仁德,不讲道义。形容品性卑劣、刻薄残忍。

出处宋 朱熹《朱子语类 大学三》:“害人与穿窬,因为不仁不义。”


暂未找到成语不仁不义 的典故!

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


※ 与(不仁不义)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:

成语 历史出处
旁敲侧击 清 吴趼人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第20回:“只不过不应该这样旁敲侧击,应该要明亮亮的叫破了他。”
条条大路通罗马 艾煊《大江风雷》第五部:“小司书不等何为说完,就打断了她的话,说:‘条条大路通罗马。’”
他山之石,可以攻玉 元·许名奎《忍经》:“尧夫解他山之石,可以攻玉。”
酒囊饭袋 宋 陶岳《荆湖近事》:“马氏奢僭,诸院王子仆从烜赫,文武之道,未尝留意。时谓之酒囊饭袋。”
居重驭轻 宋·俞文豹《吹剑录外集》:“故自三代、秦、汉迄我朝,皆以兵得天下,人主皆亲历行阵,习知武事,知居重驭轻之势。”
将计就计 元 李文蔚《张子房圯桥进履》:“将计就计,不好则说是好。”
算无遗策 《晋书 桓玄传》:“自谓经略指授,算无遗策。”
损人不利己 鲁迅《书信 致曹聚仁》:“只有损人而不利己的事,我是反对的。”
牛口之下 《史记·商君列传》:“夫五羖大夫,荆之鄙人也。闻秦缪公之贤而原望见,行而无资,自粥于秦客,被褐食牛。期年,缪公知之,举之牛口之下,而加之百姓之上,秦国莫敢望焉。”《吕氏春秋·举难》等又载有宁戚饭牛得到齐桓公赏识的事。
学而不厌 先秦 孔子《论语 述而》:“默而识之,学而不厌,诲人不倦,何有于我哉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