名同实异的成语故事


名同实异

拼音míng tóng shí yì

基本解释名称相同,而实质不一样。

出处战国·韩·韩非《韩非子·奸劫弑臣》:“俱与有术之士有谈说之名,而实相去千万也,此夫名同实异者也。”


暂未找到成语名同实异 的典故!

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


※ 与(名同实异)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:

成语 历史出处
举棋若定 朱德《十月战景》诗:“战事从来似弈棋,举棋若定自无悲。”
入吾彀中 五代·王定保《唐摭言》卷一:“私幸端门,见新进士缀行而出,喜曰:‘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!’”
束手无策 宋 王柏《鲁斋集》:“士大夫念虑不及此,一旦事变之来,莫不束手无策。”
物阜民安 《后汉书·刘陶传》:“夫欲民殷财阜,要在止役禁夺。”
个人主义 毛泽东《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》:“这是小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表现。”
离经辨志 《礼记·学记》:“一年视离经辨志,三年视敬业乐群,五年视博习亲师,七年视论学取友,谓之小成。”
夸大其词 《宋史 王祖道传》:“蔡京开边,祖道欲乘时徼富贵,诱王江酋、杨晟免等使纳士,夸大其辞。”
目光短浅 周克芹《许茂和他的女儿们》第一章:“这位精明的庄稼人思前想后,竟得出了一个目光短浅的结论。”
大惑不解 庄周《庄子 天地》:“大惑者,终身不解;大愚者,终身不灵。”
临危受命 三国 蜀 诸葛亮《前出师表》:“受任于败军之际,奉命于危难之间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