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约而同的成语故事

拼音bù yuē ér tóng
基本解释约:约定;同:相同。事先没有经过商量而彼此的看法或行动却完全一致。
出处西汉 司马迁《史记 平津侯主父列传》:“无尺寸之势,起闾巷,杖棘矜,应时而皆动,不谋而俱起,不约而同会。”
暂未找到成语不约而同 的典故!
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
※ 与(不约而同)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:
成语 | 历史出处 |
---|---|
祸乱滔天 | 《晋书·惠帝纪》:“祸乱滔天,奸逆仍起,至乃幽废重宫,宗庙纪绝。” |
小人得志 | 南朝·宋·何承天《为谢晦檄京邑》:“若使小人得志,君子道消。” |
不正之风 | 晋 葛洪《抱朴子 辩问》:“移不正之风,易流遁之俗。” |
炒鱿鱼 | 张贤亮《出卖“荒凉”》:“绝对听从我指示,做不到这点,立即‘炒鱿鱼’!” |
新仇旧恨 | 唐 韩偓《三月》:“新愁旧恨真无奈,须就邻家瓮底眠。” |
离经辨志 | 《礼记·学记》:“一年视离经辨志,三年视敬业乐群,五年视博习亲师,七年视论学取友,谓之小成。” |
秋水伊人 | 《诗经 秦风 蒹葭》:“蒹葭苍苍,白露为霜;所谓伊人,在水一方。” |
前瞻后顾 | 清·梁章钜《归田琐记·七十致仕》:“死期将至,尚留金紫之班,而必至日暮途远,夜行不休,前瞻后顾,无所栖归,不亦太可怜乎!” |
千锤打锣,一锤定音 | 郭澄清《大刀记》第十章:“千锤打锣,一锤定音——队长,你就决定吧。” |
举贤任能 | 《礼记 大传》:“三曰举贤,四曰使能。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