忍气吞声的成语故事


忍气吞声

拼音rěn qì tūn shēng

基本解释忍:忍耐。吞声:有话不敢说。形容受了气而强自忍下;不能说出来。

出处元 关汉卿《鲁斋郎》:“你不如休和他争,忍气吞声罢!”


暂未找到成语忍气吞声 的典故!

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


※ 与(忍气吞声)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:

成语 历史出处
悬而未决 孙中山《救国之急务》:“已将一切问题决定,惟有如何处置国会一层,悬而未决。”
死要面子 张洁《沉重的翅膀》:“你知道爸爸死要面子,绝不会把这些事往外讲。”
一指蔽目,不见泰山 谢觉哉《关于独立思考》:“至于全体的事,不管好处多大,总是‘一指蔽目,不见泰山’。”
压岁钱 清·曹雪芹《红楼梦》:“两府男妇小厮丫鬟亦按差役上中下行礼毕,散押岁钱、荷包、金银锞,摆上合欢宴来。”
千锤打锣,一锤定音 郭澄清《大刀记》第十章:“千锤打锣,一锤定音——队长,你就决定吧。”
动荡不定 陶菊隐《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》第77章:“粤系军队又侵入湘南,两湖局势也在动荡不定中。”
举善荐贤 明·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一百二十回:“举善荐贤,乃美事也;卿何荐人于朝,即自焚其奏稿,不令人知耶?”
目不转睛 晋 杨泉《物理论》:“子义燃烛危坐通晓,目不转睛,膝不移处。”
到此为止 陈忠实《白鹿原》第16章:“兆海痛苦地叹口气:‘完了。到此为止。’”
昂藏七尺 明 汪廷讷《种玉记 奇术》:“天付昂藏七尺躯,寻章摘句懒攻儒。”